第4章 狗眼看人低
陈明山和田秀荣面面相觑,搬进城里?
城里生活压力虽大,但却远离了沈大富的地盘,沈大富的手再长,也伸不到城里去。
他们家是决计拿不出三万块的,惹不起躲得起,这倒也不失为一个好办法。
陈明山思索一番,咬了咬牙,当下做出决定:
“好,明天一早,咱们就搬进城里去,让沈大富再也找不着咱们!”
这一晚,陈家人几乎一夜无眠。
翌日,陈明山夫妇早早起床,简单收拾了行李,对着住了几十年的老屋不舍告别。
陈风心里清楚,再过不久,他们家这片就要划分到县城区,自家房子也会被占,想必沈大富是提前知道了这个消息,才会假好心地借给陈明山钱,实则就是为了骗他们家房子。
钱他早晚会换上,但陈家人住了几十年的祖屋,绝不能拱手让人。
一家人趁着天色未亮,只给村长留了个口信,没有惊动任何人,悄悄离去。
刚到城里,一家四口挤在一个小破招待所,陈风和陈明山挤在地上,陈雅芳和田秀荣睡在床上。
一周后,陈明山经之前一起在工地上班的工友介绍,租到了一处老旧平房。
房子不大,两室一厅,一共四十平米左右,虽然环境很破旧,但收拾收拾也能住人,最主要的就是租金便宜。
一家人正式入住,总算是有了个落脚点。
陈明山和田秀荣住在稍大的那间卧室,陈雅芳本想把小的卧室让给陈风,自己睡在客厅里。
但陈风死活不同意,他一个大男人委屈点无所谓,哪能让芳姐一个女孩睡客厅?
于是乎陈风主动搬到了客厅的沙发,一家人就这样暂时安稳下来。
沈大富的问题暂时解决了,但新的问题又来了。
那就是家里的钱不多了。
陈明山的工资一直被拖欠着,工头根本找不到人,现在全家剩下的钱加起来不到五十块,只够他们生活一个月左右。
城里生活处处都要钱,水电煤气,柴米油盐,陈明山愁白了头,每天早出晚归出去找工作,连公交车都舍不得坐。
看着父母为生计发愁,陈风也跟着着急。
钱现在对他来说,才是最急需的。
77年,改革开放,铁饭碗被取消,全国恢复高考,私有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冒出,带动经济腾飞……
这是一个商机遍地的时代,只要把握好机会,陈风的成就不会比前世低,甚至会更高。
想到这里,陈风心中一阵激动。
母亲在厨房里做饭,陈雅芳坐在客厅里缝缝补补,她穿的鞋子已经很破旧了,大拇指漏了一个洞,却还舍不得扔。
陈风见状不忍道:“芳姐,这鞋子已经这么破了,你还补它干什么?”
陈雅芳却舍不得,手上动作不停,珍惜地说道:“我舍不得,这是我十八岁生日那天,爸从县城里给我买的,最新款式的女鞋,一双要五块钱呢。”
陈雅芳很喜欢这双鞋子,这是她收过最好、最贵的礼物,天天穿在脚上,因此才会磨损的这么快。
陈风一愣。
他如果没记错,这种款式的鞋子,早在几年前,温州那边就已经有了。
他们这边属于北方,重工业城市,轻工业诸如服饰行业,相对比较落后。
这种女鞋传入北方后,因款式新颖,穿起来舒适,受过很长一段时间追捧,价格自然也水涨船高。
八零年代,信息闭塞,什么才是最赚钱的?
当然是掌握信息差。
说白了,就是利用信息的不对等,从中获利。
北方城市的服饰行业还是一片空白,如果他能将温州的鞋样引进北方工厂,可想而知会是一笔怎样可观的利润。
陈雅芳无意间的一句话,竟是令陈风霍然开朗,连午饭都顾不上吃了,当下急匆匆地出了门。
“芳姐,我有事出去一趟。”
“小风,你不吃午饭了……”
陈雅芳只来得及喊了一句,便见陈风头也不回地出了门,步履匆忙。
“真是的,什么事这么着急……”
……
陈风兜里揣着一块钱,来到了本市最大的国贸商场。
这里算是一处高端消费场所,兜里不揣个百八十块,基本不好意思逛。
陈风直奔二楼鞋袜专区,看着柜台上琳琅满目鞋样,心中一阵盘算。
售货员见陈风鬼鬼祟祟地看了半天也不买,还以为他是小偷,当下神色严肃道:“哎哎哎,不买别碰啊,我们这可都是最新的鞋样,碰坏了你赔得起吗?”
陈风也不恼,指着柜台上的一双女式皮鞋问道:“这双鞋多少钱?”
“十五块!”
女售货员对天翻了个白眼,看这人一幅穷酸样,估计也买不起,她根本没心思招待。
陈风心中暗忖,如果他没记错的话,同样的款式,在南方早已过时,并且一双只要八块左右。
如果他从温州进最新款的鞋样,拿到北方售卖,这一来一回至少能赚七块的差价,相当于普通人半个月的工资。
陈风又接连问了几双鞋的价格,得到的回复基本和他猜测的差不多,售货员见他没有买的意思,终于恼火了,开口赶人:“不买就别但我们做生意成吗,赶紧走,别碍事!”
陈风心底冷笑一声,狗眼看人低,再过一个月,这柜台上摆的鞋,都是他陈风进来的!